会员之声
到底有没有学历歧视这回事儿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7日10: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看到一则消息,说一本科就读于西北普通院校的学生,工作两年后,考上京城一所名校的硕士研究生。他本以为从此“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却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几番折腾下来,他发现问题还是出在学历上:招聘单位不光要看最高学历,还要看第一学历。在名校学历的含金量逐渐被稀释的当下,这种现象是“学历歧视”的新演绎形式。

  一些本科就读于非名校的学生,花了三四年时间准备名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好不容易通过了笔试,甚至分数不算低,却在复试中被淘汰了。与此同时,一些名校因为有较多推荐免试指标,很多学生轻松获得“保研”资格。这被称为名校的“学缘歧视”,名校的研究生院似乎更乐意录取本校或者相同层次学校的本科毕业生。

  歧视是一个泛化的表达。遭遇“不公”时,人人都想舞弄几下反歧视大棒,仿佛那样便是“政治正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反歧视”混淆了偏好、偏见与歧视三种情形。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对歧视现象进行过系统性分析。他认为:歧视行为通常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为了坚持这类偏好,他们宁可损失一部分生产效率,并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和机会成本。也有人认为,歧视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弱势群体(或个人),按身份归类(如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而非品质,给予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区别对待。按照以上对歧视的定义,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情形:一位雇主宁愿以更高的薪酬雇用一位白人,而不是以较低的薪酬雇用干活更棒的黑人。这就是典型的种族歧视。

  地域歧视是中国人熟悉的歧视。地域歧视来源于地域偏见,河南、安徽、苏北就是“重灾区”。即便在上海一城,也存在着微观的地域偏见——“上只角”“下只角”的区别,至今影响着一些上海人选择居所、工作乃至婚配。当这种偏见固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就难免出现地域歧视。

  但是,“学历歧视”既不是对“弱势群体”的区别对待,也不是刻意自损效率的偏见。一些人认为,在求职、升学的时候,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学校,都应该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这句话不错,但是,“同一起跑线”的意义是招聘和招生方提供最基本的机会——投简历和报考的机会,而不意味着大家都被选中。

  有人会摆出一句老话,说所谓“学历歧视”让一些有能力者失去机会。这是似是而非的诡辩。在一所好大学上学,享受更多的学习资源,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难道不是有能力的体现吗?批评一些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是因为他们设置了过高或者不必要的学历门槛,比如环卫部门非要招个名校硕士等。然而,借此贬低名校学历的价值,走入了反智的误区。

  还有一句老话说:名校也有差生,非名校也有优秀学生。但是,理性的招聘方会综合考察应聘者各项素质,如果学历不如人,那就必须拿出证明自己能力的强有力材料。遗憾的是,一些抱怨自己遭遇“学历歧视”的人只看到一纸文凭的差别,却没有看到文凭背后所代表的实力,而除了学历,又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招聘时着重看应聘者的学历,其目的是为减少自己的用人风险,或者为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或许有人觉得仅以学历筛选太粗陋,有失公平。但是,公平和效率往往是妥协的,不同性质的职业对公平也有不同的基准要求。比如,在国家公职人员招录中,就不宜过度强调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别,这是因为全社会对国家机关提出了更高的公平要求。但是,对一般企业来说,公平要向效率妥协。

  一些本科非名校的研究生遭遇所谓歧视,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教育及其选拔机制——如今,考研应试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顽疾,甚至某些非名校考生的整个本科阶段,就是高中的延长补时。与早早进入实验室,参加各种实践创新项目,轻松获得出国交换学习机会的本科名校同学相比,那些大学期间做了无数套考研模拟题的本科非名校学生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

  歧视是公正的反面,抵制歧视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武器,这就决定了不能随意扩大歧视的内涵和外延。一个反歧视的社会,要先从对歧视给出精准定义做起。

上一篇:诈骗艾滋病人,不只是伤天害理    下一篇:别拿自查自纠不当回事
反腐动态
改革潮涌处 开放海天阔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考量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5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学习时间丨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为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贡献青春力量
国企人员违反工作纪律及滥用职权相关问题分析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 标本兼治 系统施治
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
文化之约丨行走延安,感悟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人民日报评论员: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贵州:举办2025年“纪检监察开放日”活动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廉政法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中央政法委举行
最高法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
最高检党组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工作
公安部党委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和 部直属机关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召开
国家安全部: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司法部: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立足职责实干笃行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