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
这些大学教材缘何遭吐槽?为评职称而攒,非为学生而写

        不久前,上过大学的人纷纷对高校教材开起了“吐槽大会”。其中比较集中的“槽点”是,不少国内高校教材普遍不太“走心”,或者说是不太用心,总是给人学者无趣、教者受累的困惑。这种感觉还相当普遍,并不局限于某所高校、某个专业。

        这些吐槽大都是直接点名批评,指出的问题也都是有理有据。比如这些年来网上吐槽最多的某教授编写的《C程序设计》,有人编辑整理了整整50页的纠正文档。其中很多属于基础性错误,有些错误代码敲上去无法完成编译和运行。对初学者来说,这会严重打击学习积极性。而这些错误直到发行1700多万册之后的第5版才做了修订,可以说对反馈回应相当缓慢。

        还有大学挂科率比较靠前的线性代数、量子力学等课程,其实跟教材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总之,各个专业总能找出奇葩教材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东抄西摘,低劣的复制粘贴,最后千篇一律,搞得佶屈聱牙,让人望而生畏。有些教材之低劣,用误人子弟形容也不为过。

        相比之下,那些被吐槽的国内教材,总能找到相对应的更好的“平替”。而这种“平替”多数是国外教材,它们具备某些明显的优点。比如国内教材某些时候只会告诉你结论,或者是简单的基本推理过程。而国外教材则会一步步告诉你推理过程,还会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翔实、耐心、细致,生怕你看不懂。再比如国外教材常常图文并茂,让你读起来会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学习乐趣。

        不夸张地说,不少学科使用国内劣质教材,老师手把手地教可能学着很累,甚至是“学废了”。使用一些国外经典教材,没有老师教,自己都可以完成自学。事实上,很多学习能力强的人,就是不满足于学校指定的教材和教学,自己去找国外优秀教材和视频来自学的。

        造成这种明显对比和反差的原因,主要还是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国内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首先面对的是教材的编审人员,然后是各个高校的选择,最后才是终端消费者——学生。学生是那个真正花钱的人,却又是最不重要、最不被重视的人。

        为谁而写,决定了一本大学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国外教材的编写,则需要直接面对读者和学生的挑剔。竞争直接由市场传递过来,学生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本教材的成败。这样一来,教材编写者不仅面对的竞争更激烈,而且得到来自市场反馈的信息也更加直接和高效,迭代更新的速度也就更快。

        国内教材问题的反馈环路,明显复杂低效。编审人员不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往往又无法直接反馈给编审人员。网络普及后,大家一吐槽,才发现这是整个高校教材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然而,吐槽归吐槽,问题并不会因此有多大改观。最多就是,大家都知道了更好的学习渠道。但是,多少教材费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正是缺乏了来自市场的直接反馈,不少教材编写者只能感受到教材被使用的好处,却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惩罚,所以改进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说,一开始很多人编写教材的目的就“不纯”,就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去的。为了编写而编写,为了职称而编写。部分教材编审人员把关也不是那么严格,甚至还不如某些期刊严格,而且编辑、校对工作量巨大,又没有足够的激励,所以教材出现各种低级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外教材这一点做得更好一些,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一本好的畅销教科书可以让作者一辈子衣食无忧,教材为学生而写、为市场而写,大不一样。当然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国外教材普遍都很贵,美国一本中学教科书就要一百多美元,有很多学生用不起教科书。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中国的大学教材编写通常是由一个知名教授担任主编,然后由一个或者多个课题组来组成编写小组,最后每个人负责撰写其中的一章或几章。这其中主编的名气很重要,但他可能也是实际参与工作最少的人。而下面几个人完成章节的撰写,语言风格、趣味性都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质量当然也就很难保证。

        总而言之,积极性、责任心,这些东西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激励机制引导,基本就会沦为口号。这一点在国内教材质量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不过好在,互联网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渠道,真正想学东西的人总能找到优质的学习资源。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系经济学者)

上一篇:陈副教授的“成功学教育”,还是不讲为好|    下一篇:广东省茂名市原副市长黄权严重违法被开除公
反腐动态
改革潮涌处 开放海天阔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考量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5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学习时间丨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为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贡献青春力量
国企人员违反工作纪律及滥用职权相关问题分析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 标本兼治 系统施治
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
文化之约丨行走延安,感悟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人民日报评论员: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贵州:举办2025年“纪检监察开放日”活动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廉政法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中央政法委举行
最高法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
最高检党组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工作
公安部党委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和 部直属机关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召开
国家安全部: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司法部: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立足职责实干笃行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