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
调查:超七成受访大学生曾陷入生活费不够用窘境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1日 08: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49.28%的受访大学生月生活费高于1500元——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曾陷入“生活费不够用”的窘境

  西南交通大学 白羽 南开大学 伍玉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宇平

  上个月,一条关于“大学生嫌1200元生活费太少而抱怨母亲”的新闻引起了网友广泛讨论。随着各高校进入开学季,关于大学生日常开销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各地大学生生活费标准一览表》下,学生们纷纷留言表示,自己的实际开销远高于表中的标准值,并感叹“生活费不够用却又不知道钱到底花在了哪里”。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1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40.8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在1000~1500元,29.44%的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500~2000元。每月生活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19.84%,不足1000元的占9.84%。此外,超七成受访大学生都曾经历过“生活费不够用”的窘境。

  生活费都被“吃”掉了?

  陈悦在杭州一所学校读大二,每个月生活费2000元。她坦言,自己每天吃食堂,偶尔买奶茶和蛋糕,如此下来,每月要花1500元在“吃”这一项。“主要是因为校园附近物价高。”陈悦不无委屈地说,“水果更贵,夏天的时候,半个小西瓜也要二十几元,但学校3公里外的水果店价格只是校内商店的三分之一。”

  陈悦觉得自己几乎没有额外的钱用于娱乐。“在周边游玩的话至少花费一两百元,聚餐人均至少六七十元。出去玩就是奢望。”她自己努力控制开销,不向父母请求“支援”。但今年7月,她让朋友帮忙在境外代购防晒霜,所以向父母求助了500元。

  而在北京一所高校读书的孙阳表示,自己很难理解陈悦能“吃”掉这么多钱。孙阳是北京本地人,每到周末他都会回家。父母每月给他1200元生活费,他表示“完全够花,偶有结余”。孙阳告诉笔者,他的一日三餐在学校食堂解决,所以月初时他会给饭卡充值500元作为当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钱主要用于朋友聚会、社团聚餐,每次均摊费用,差不多人均七八十到一百元。”孙阳坦言,外出旅行、报名培训班和买衣服的开销都是父母额外“拨款”。

  调查结果显示,“每月主要开支”中,选择“伙食费”的受访大学生占97.25%,选择“服饰及化妆品”的占61.68%,选择“网费通信及交通费”的占60.24%,选择“学习资料费”的占44.24%,选择“外出旅游费”的占21.84%,选择“游戏装备费”的占3.84%。

  同样在浙江读书的吴钰表示自己每个月有1400元生活费,其中1000元来自父母,400元是她在学校参与勤工助学岗位所得。“我的衣服全部是网购,每天点一次外卖,偶尔给游戏充值,但是1400元足够了。”吴钰说。

  安徽一所高校的陈怡认为自己每月开支在1000元以内,这和学校的位置、城市的物价有关。她调侃道,进一次城往返要近3个小时,而自己的课程相对较多,所以一般“宅”在学校。

  为自己的爱好和社交埋单

  南京大学的谢颖表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购剁手党”。她每月的生活费有1100元,其中的40%会用于网购衣物。她提到,自己在网购时,经常会退换商品,所以平均每月花掉的快递费也有几十元。虽然她经常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管住自己下单的手”,但一旦到了打折季、狂欢节,之前的冷静、理智都会被购物车里的降价商品瞬间淹没。即便有冲动消费的懊悔,但她仍认为,“不论花钱多少,逛淘宝、抢上新是我的生活乐趣。”

  今年6月刚刚从江西一所高校毕业的董楠回忆,自己的生活费在2000元左右,但其中一半用于买颜料、画笔,出去写生等专业学习。董楠觉得虽然“烧钱”,但自己乐在其中。

  西安的大四学生武亚坦承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她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完成西安100家饭店的“美食打卡”。武亚每月有1200元生活费,其中花在饮食上的费用大约占三分之二。在她看来,自己日常在校内吃饭的花费较低,但每个周末她都会乘车到市区里找同学推荐或者网络上热门的饭店来“改善伙食”。武亚觉得自己不需要每月都购买衣服或化妆品,但是寻找美食对自己来说既是刚需又是癖好。“即使偶尔遇到不太好吃的饭店,也是我‘探店’的一次经历,不能算是乱花钱”。

  在海南读大学的舒婷每月有2500元生活费,相较于周围的同学,她觉得自己“比较宽裕”。看电影是她的一大爱好,她平均每月至少贡献6场以上电影票房。但自从养了猫并且开始谈恋爱,原本生活费绰绰有余的她多了些“吃土”的体验。

  养了宠物以后,舒婷不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它,还要为猫添置一系列“衣食住的生活用品”,频繁的小额支出累计在一起也有500多元。舒婷坦言,谈恋爱后她和男朋友两人一起外出吃饭、休闲娱乐的花费也达到了近1000元。当被问及两人谈恋爱时钱怎么算,她表示两人“不会把钱分的太清楚,如果他付了饭钱,我就会去买两张电影票。但总体来说,男生在恋爱中的经济压力会比女生更大”。

  大学生也有“糊涂账”

  在长春读大二的林婧回忆,上学期,父母尝试在开学初就把自己半年的生活费一次打过来,让她享受更多“自由”。“感觉突然就‘放飞自己了’。”林婧说,没有计划的消费让她“不知不觉”中提前两个半月花完了全部生活费。

  韩璐就读的福建师范大学位于家乡福州,在“家门口”读书的她没有固定的月生活费。“父母通常会一次性打一笔钱,作为在学校时的伙食费,衣服和化妆品则直接在和家人逛街时一同购买。”当被问及每月的平均消费时,她表示“不清楚”。虽然偶尔会被移动支付账单上的数额所震惊,但她承认不会因此尝试记账,“毕竟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已经固定了。”和韩璐有相同经历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而“无固定月生活费”和“不记账”是他们的两大共性。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当生活费捉襟见肘时,69.84%的受访大学生选择“节流”。

  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徐心霖每月仅花费1000元左右,她总结省钱的诀窍在于“少买不急用的东西”。她认为,一些需要耗费时间精力“二次加工”的零食,如蜂蜜柚子茶、麦片等,其实利用率很低,大多“遭遇”被遗忘直至被扔掉的情况,因此不如买东西的时候就多问问自己,“这件物品我真的现在就需要吗?”

  半年前,自主创业的陈清清第一次完全实现了经济独立。在四川传媒学院就读期间,从发传单、家教、婚庆主持到拍视频,她做过的兼职种类有十几样。

  她回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是为了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当时缺乏工作经验的她,只能选择在饭店刷盘子这类对技术要求较低的体力活儿,提及当时的经历她直言,“当时手酸的再也不想进任何饭店的大门。但我妈妈收到礼物那一刻的感动,让我觉得,比起花父母钱的爽快,给父母花自己赚的钱给我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然而即便在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之后,陈清清的消费观念依然非常理智,甚至称“自己比以前每月向父母伸手要1000元生活费时过得更加紧巴巴”。二十出头的她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自己“种草”的包包和喜欢的鞋子,但她坚持不给一切没有拿到手的钱开“空头支票”。“因为当你真正拿到钱时,总是会发现还有其他七零八碎的用途。”陈清清说,每赚到一桶金后,她会将资金投入到更好的设备和人才上,而不是自己用来“潇洒”。

  虽然是一个坚定的“开源派”,但陈清清并不赞同大学生为了赚钱而赚钱的行为,“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我们的大学生活不应该被生活费的多少所支配。”

  在“如何‘开源’”的问题上,46.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选择“做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或实习”,44.56%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做家教”,37.14%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29.18%的大学生选择“学校里的勤工助学岗位”,选择创业的占9.28%。

  西南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辅导员任凯利在今年9月迎来了他的第五届学生。在大学生生活费开支问题上,他表示“衣食住行学”应该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类别,除此之外,用于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的花销也很有必要。

  他认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怎么花钱,更要学会如何管钱。“养成记账等财务管理习惯,不是为了督促大学生省钱,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每一笔开支都‘花得明白’”。任凯利说,“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学生能获得的受益是长期且可持续的。在未来,无论是规划财富还是规划生活,大学生们都能更加得心应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大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宋雅静)

上一篇:一家5口因杀人分尸案蒙冤14年:被三根毛    下一篇:湖南教材致命错误十年才被发现 回应:当时
反腐动态
习近平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思想之光照亮法治航程——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述评
用好课程定制、结对帮带、实战实训等方式 按需施教抓实岗位练兵
改革潮涌处 开放海天阔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违反廉洁纪律和挪用公款相关问题分析
为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贡献青春力量
国企人员违反工作纪律及滥用职权相关问题分析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 标本兼治 系统施治
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
文化之约丨行走延安,感悟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人民日报评论员: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贵州:举办2025年“纪检监察开放日”活动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廉政法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中央政法委举行
最高法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
最高检党组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工作
公安部党委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和 部直属机关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召开
国家安全部: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司法部: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立足职责实干笃行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