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法制
关键要形成“不敢收礼”的文化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9日08:49    来源:京华时报

  相较于如何防堵那些“戴着面具”的送礼,更关键的是形成“不敢收礼”的官场文化。我们固然可以呼吁送礼者“移风易俗”,但更奏效的治理思路在于严管收礼者。

  据报道,随着“反四风”渐趋深入,有地方出现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送礼方式。比如,有的送礼者会预约一辆网约车,自己不上车,而是让司机直接将礼品送到领导干部手中;再比如,有的人不再将礼品送到门房,而是将送礼包装成“送快递”,而每到一些节假之前,这种模式的单子往往会愈加频繁。

  受人情社会的传统影响,送礼一直是中国官场作风治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十八大以来,尽管送礼歪风有明显好转,但仍有不少人因循陋习。当送礼方式变得更隐蔽,监督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此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过,相较于如何防堵那些“戴着面具”的送礼,更关键的是形成“不敢收礼”的官场文化。

  为何人们热衷于给官员送礼?最核心的原因是人们发现,如果少了“礼数”、不向有关负责人“意思意思”,有时跑断腿也办不成一件事。与过去一些人求人办事才送礼不同,现在很多人已开始搞长线投资,将送礼当作维系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送礼者往往考虑周到,会用各种隐蔽的方式躲避监督,不给收礼者增添麻烦。

  理论上讲,如果所有人都不送礼,与送礼有关的官员作风问题、公权私用问题、腐败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然而从现实来看,只要“不送礼办不成事”的现状不改变,即使出于“囚徒困境”的社会心理,也总会有人或明或暗地给官员送礼。因此,我们固然可以呼吁送礼者“移风易俗”,但更奏效的治理思路在于严管收礼者。

  如何严管?概而言之就是将收礼与问责挂钩,发现一起就曝光一起,查实一起就处理一起。在当前的监督框架内,即使再隐蔽的送礼行为,也难以真正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只要有关部门将送礼当作必须严肃处理的问题,就不愁抓不到负面典型。纪检部门定期公布违纪案例时,不妨重点曝光一些违规收礼的典型案例。

  在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中,领导干部对送礼行为应该保持本能的警惕,甚至感到厌恶。事实上,如今有不少领导干部也将别人送来的礼物视为“烫手山芋”,但往往碍于情面难以拒绝。如果能进一步强化纪律,改变“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现状,形成“不敢收礼”的官场文化,将有助于领导干部光明正大地拒绝收礼。

  作风问题常抓不懈,必定功不唐捐。以前很多人以为,公款吃喝、滥用公车等官场陋习难以根治,但近几年中央严抓严打之下,这些都成了领导干部不敢碰的雷区。这足以说明,只要问责机制硬起来、严起来,形成“不敢收礼”“收礼即被问责”的官场文化,不管送礼形式如何花样翻新,都将显著地刹住送礼歪风。

上一篇:张首映: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    下一篇:湖北黄冈:创作黄梅戏《铁面金刚》传承廉政
反腐动态
用好课程定制、结对帮带、实战实训等方式 按需施教抓实岗位练兵
改革潮涌处 开放海天阔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考量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5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镜头记录
拖欠工程款:政府需要解决老人遗留问题的责任
多批医用口罩不合格,湖南康之健被罚48万元
产品与获批内容不一致,天津喜诺生物被罚278万
因生产未注册医疗器械,天津索玛科技被罚63万
重庆药监公布医疗器械不合格名单,涉河南艾尔乐等9家企业
一次性防护服不达标,重庆上坤医疗器械被罚近40万
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北京欢乐分享口腔门诊部被罚4万元
安徽省公布3批药品不合格,协和成制药“上榜”
廉政教育
违反廉洁纪律和挪用公款相关问题分析
为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贡献青春力量
国企人员违反工作纪律及滥用职权相关问题分析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 标本兼治 系统施治
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
文化之约丨行走延安,感悟党的自我革命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人民日报评论员: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贵州:举办2025年“纪检监察开放日”活动
加强提示提醒、监督检查、通报曝光
廉政法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中央政法委举行
最高法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
最高检党组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工作
公安部党委会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和 部直属机关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召开
国家安全部: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司法部: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立足职责实干笃行
中央纪委     全国人大     中国政府     中国法学会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简介|人员查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京ICP备18038203号    注册证号:100036   备案证号64195043-004-12-14-2  咨询电话:(0)18510077231〈只接收短信〉
Copyright 2015-202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AllRights Reserved   中心执业律师:杜吉森